- 取得連結
- X
- 以電子郵件傳送
- 其他應用程式
近年地方創生與食農教育正夯,不少景點和生產蜂蜜的農家都推出蜂蜜相關體驗,就連推展林下經濟的部落也有不少認識蜂蜜與品蜜的體驗,還有以蜂蠟製作護唇膏等DIY,例如943之前甚至連「挖蜂王乳」都玩過了,蜜蜂相關的體驗項目可說是五花八門。
不過這次在桃園市新屋區竟然有機會戴上看起來很專業的防蚊蟲紗網帽,120公分以下的小朋友還能穿上神似太空衣的防蜂採蜜裝,感覺相當新鮮,也非常貼近養蜂人家的生活。
若要追溯台灣養蜂的歷史,其實從日本時代就開始了,當時就引進了較為溫馴的義大利黃金蜂,再經過多代的品種改良,安全性增加許多。
像是蘭園養蜂場-蜜境生態園區就已傳至第三代。在年輕主人詳細解說下,除了最基本的辨別真假蜂蜜外,大家還進一步認識了蜜峰家族、蜜蜂的一生與防止蜂螫的方法。
聆聽講解時,雖然不時有蜜蜂在我們頭上飛來飛去,但主人說其實那是因為我們正好站在蜜蜂飛出蜂巢的「航道」擋住去路,而工蜂每天工作多到作不完,自顧不暇,只要不揮打就不容易成為攻擊目標,讓大家安心不少。
有別於一般只能透過玻璃觀察蜜蜂在蜂巢內的活動狀況,或是只能見到已經沒有蜂群的蜂巢,更身歷其境的是,這裡竟然直接把蜂箱打開,讓我們能近距離實地觀察蜜蜂的家—蜜蜂巢脾的內部構造。
例如一區儲存蜂蜜,中間是工蜂的居住區,育嬰區附近儲存花粉以便餵食幼蜂,以及邊緣的雄蜂房。而蜂箱內的一個木框,從空空如也到築成滿滿蜂巢,竟然只需歷時兩天,蜜蜂真是工作效率相當高的生物呀!
透過導覽,大夥兒才知道,原來打開蜂箱時噴的煙,並不是驅除蜜蜂。而是燃燒肖楠等木材產生具有安撫蜜蜂作用的薰煙。
而工蜂採蜜回到巢內儲存後,會不斷搧動翅膀讓花蜜降低水分變得濃稠,原理和震動聲音就像除濕機一樣,隨著時間越久,蜂巢的顏色也會越來越深。蜂園平常都是春秋兩季才採蜜,其他季節的蜂蜜就是「員工餐」,也就是讓蜜蜂自己食用。
而女王蜂一天可下一到兩千個卵,有受精的卵孵化成為雌性的工蜂,無受精的則長成體型較大的雄蜂,以蜂王乳餵食較多天的就會長成女王蜂,但長大以後就得分到其他蜂箱,以免女王蜂彼此打架互爭地盤。
工蜂壽命最短,只有幾個月,主人說應該都是過勞死。女王蜂則可活到三年,雄蜂一旦交配完畢就會死亡,結束短暫的一生。
我們一面聽導覽,一面實地觀察經「現場指認」的女王蜂、工蜂和雄蜂,而不是只透過圖片,非常具有臨場感。
工蜂一直忙上忙下,女王蜂則是進進出出產卵,只有雄蜂負責飛出去找年輕女王蜂交配,但一到缺乏糧食的冬天就會被工蜂推出巢外凍死,真是殘酷的生存世界呀!
主人直接剝下儲滿蜂蜜的一小塊蜂巢給我們品嘗,充滿蜂蠟的蜂巢吃起來軟軟的很像口香糖,難怪歐洲不少高級飯店的早餐都會直接放一整塊含蜜的蜂巢供人取用,最早還不知道可以直接咀嚼,只敢放入茶裡溶解,原來是超大塊的好吃口香糖呀!
大口咀嚼蜂蜜的滋味很不錯,難怪小熊維尼最愛蜂蜜了。
而取完蜜的蜂巢也不會浪費,其中的蜂蠟可以用來作護唇膏、防蚊膏和蜂蠟布的DIY。蜂蠟布就是可重複使用的天然保鮮膜,因為蜂蠟天然的抗菌和透氣特性,很適合用來包裹蔬果,就不會像塑膠袋那樣容易因水分無法發散而使蔬果過早腐爛。
943之前作護唇膏和蜂蠟布DIY時很怕燙傷,這次發現其實只要用夾子和刷子將棉布放入溶化的蜂蠟中,幾分鐘就能快速完成。做好的環保蜂蠟布可以用手的溫度塑型成為天然保鮮膜,只要不加熱、不接觸熱食即可,平常只需要用清水稍加清洗,使用半年到一年再重新補蠟就好,非常環保。
蜜蜂需要在無毒的生態中生長,只要接觸一點點農藥就無法存活,因此也成了環境是否潔淨無汙染的指標之一。
蜜蜂是自然生態的維護者,認識蜜蜂的體驗,不僅能使人們認識維護自然環境與減少工業等污染的重要性,也能讓更多人一起參與守護地球的行列,是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遊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