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北接近東北角的群山與海洋交界處,雙溪、三貂嶺至侯硐等地,深藏著由黑煤染透的歲月,也是牽動著土地命脈與集體記憶的軌跡。
百餘年前,淡蘭古道仍是聯繫內陸與海港的樞紐,山巒深處的烏金—煤炭,便已為此地的命運定調。雙溪,這座因位居古道要衝而生的聚落,其早年的繁華並非來自田園詩歌,而是源於那深埋地底、沉默億萬年的黑色能量。
雙溪川水陸轉運的脈動,支撐了當地數十年的經濟榮景,古早年代裡,流水承載了攸關生計的沉重負荷,滿載煤炭的小型舢舨和洗煤的工序,一度染黑過河川。
如今漫步於渡船頭,腳下猶存的淡蘭古道石板路,依舊透露著當年的艱辛。
「注腳雙溪」工作室正是在此守護著地方的記憶,他們不僅梳理老街歷史,更支持以友善耕作復育的百年梯田稻米與野蜂蜜香,為這片曾被煤色浸染的土地,注入與自然永續共生的新生命。
老街光影中,有棟維多利亞式洋樓「林益和堂」藥房,常吸引遊客停下腳步拍照。
建築師辰野金吾曾設計東京車站,而今日總統府(原台灣總督府)的設計者則是他的學生。建築外牆以紅磚搭配白色飾帶裝飾,紅磚出自與淡水紅毛城同樣產地的 TR 東京面磚廠,工法與質感都十分講究。
作為雙溪望族五大古宅之一,林益和堂的陳年木櫃與古董藥罐,已在藥草香中傳承四代。
不遠處,「海山餅店」的寒天布丁蛋糕,堅持採用在地原料,不添加小蘇打與膨發粉,只以打發蛋白烘焙出鬆軟溫柔的古早味,這份減少食物里程的用心,也成為雙溪知名伴手禮。
而雙溪信仰中心「三忠廟」,是全台唯一主祀南宋三傑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的殿宇,也是雙溪昔日市集匯聚之處。
雙溪的平林休閒農場為通過認證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生態導覽生動幽默。
農場堅持不使用殺蟲劑與除草劑,有昆蟲生態解說區和蘭花培育區等,夏季更有為數眾多的螢火蟲。餐廳有山產料理,餐後還可體驗草編蚱蜢DIY。
草編蚱蜢DIY示範影片:
而真正承載這段產業記憶核心的,是那條曾深入山腹、如今重生的舊鐵道。從雙溪延伸至瑞芳的三貂嶺隧道群,如同伏地的潛龍,蜿蜒於蒼翠山脈之中。
1922年宜蘭線鐵路開通,這條長逾三公里的隧道群成為串聯東西的關鍵孔道。
當年總督府在隧道口鐫刻的「萬方輻湊」四字,和隧道上方昔日蒸氣火車噴出的黑色炭痕一般訴說著歲月的故事。
當時民間流傳「一錢鑽九孔」的俗諺,簡潔地勾勒出火車穿越此地九座隧道的日常。但隨著1985年新鐵道的落成,舊隧道完成了歷史使命,被鐵柵欄封鎖,從此沉入近四十年的寂靜。
在這段被遺忘的時光中,黑暗隔絕了人為干擾,洞內恆定的溫濕成了生命的溫床,讓廢棄隧道意外成了守護生物多樣性的自然方舟。
地下水沿岩壁滲透,結晶成鐘乳石,而黑暗中真正的主人——台灣葉鼻蝠等珍貴的蝙蝠族群,更在此繁衍生息。
直到近年,名為「THE DARK LINE」(時空暗線)的改造計畫,才重新喚醒了這條沉睡的巨龍。修復團隊的巧思以「與黑暗共生」的低衝擊設計。
步道以鋼筋格柵鋪設,懸浮於地面,讓底下的水文與生態得以呼吸。
照明經由壁面漫射,形成柔和光暈,避免驚擾洞內生物。感應裝置依人流調節亮度,實踐了智慧節能,「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永續的設計也獲得許多國際大獎的肯定。
從牡丹車站走過近4公里的舊三貂嶺隧道,緊接著的「三爪子隧道」是攝影愛好者的取景勝地,設計者刻意保留洞口由山泉匯集而成的一方淺水,將洞外的天光山色引入隧道內,當旅人自黑暗走向光明時,三貂嶺的山巒倒映水面,形成了「鏡面」奇景,鼓勵人們以徒步等低碳方式走訪永續的綠色之旅。
黑色煤炭被挖出後,便被送到矗立於基隆河谷對岸的瑞三鑛業整煤廠。如果說隧道是運輸黑金的動脈,這座龐大的廠房,便是工業心臟的搏動之處。
自1934年成立以來,它便肩負起煤炭篩選及洗煉的重任。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瑞三鑛業產量曾佔全國近半,也造就了猴硐的繁華。
瑞三廠房外牆上的「產煤裕國」四個大字是時代的註腳,卻也映照出個體生命的渺小。礦工之間流傳的「有命賺,無命開」,道盡了這份職業的辛酸與風險。他們日復一日深入漆黑地底,挖出的每塊煤炭,都成為支撐台灣從貧窮走向富裕的基石。
然而,當1990年代能源政策轉向,石油取代煤炭,時代的巨輪無情碾過,瑞三的轟鳴也戛然而止。
荒廢近三十年後,修復團隊以循環再生的理念,細心梳理每根尚存的日本時代檜木與杉木舊料,由資深匠師以「犁壁榫」、「鳩尾榫」等傳統工法,讓新舊木材的生命重新嵌合。
2022年,這座沉寂的工業巨獸重新開放參觀,冰冷的遺跡被注入了溫暖的靈魂。鏽蝕的機具與現代互動設備的聲光投影交織,重現當年廠房運作的景象。
遊客在此見證的,不僅是精湛的木構工藝,更是透過每件文物與黑白照片,認識那些撐起整個時代的無名英雄。別具巧思的安排,也獲得工程金質獎的殊榮。
從雙溪古街到三貂嶺隧道,及猴硐的整煤廠,這條新北市東北一隅的山區廊帶,不僅曾是當年出產黑金的護國神山,也串起了從高碳耗能走向綠色永續的轉型敘事。這段軌跡,讓人們觸碰到粗礪卻溫熱的歷史肌理,也見證了沉寂的工業地景,如何透過永續設計與人文關懷,轉化為展望未來的珍貴文化資產。
本文感謝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邀請參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