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取得連結
- X
- 以電子郵件傳送
- 其他應用程式

新屋百年石滬群 手叉網海瓜子任你挖
桃園有許多熱門旅遊景點,大家熟知的多半是大溪、小烏來、東眼山等近山地區,但其實沿海也有不少可遊之處,這次943來到桃園靠近新竹的新屋區的百年石滬群,體驗了其他地方少有的深度玩法。
提到石滬,大家都會聯想到澎湖的雙心石滬。但其實台灣也有,只是較為罕見。而且台灣本島最大的石滬就在桃園新屋,這裡還有全台唯一認證的「石滬修造技術保存者」,並技術支援三芝等地的石滬修補。
說起新屋蚵間里的石滬,至少已有三百年歷史,根據史料記載,1875年就有來自福建泉州的王船在此因石滬而擱淺,還能追溯至荷蘭時期。能保存至今相當不容易,現在蚵間里的九座石滬,都已獲登錄為桃園市的「文化景觀」,也是保存傳統漁法的重要基地。
蚵間里位於桃園最南端,再過去就是新竹了,也是以客家族群為主的新屋區中少數的閩南村落,平時居民都是半農半漁,農忙告一段落就會到海邊撿拾貝類,以石滬等傳統方式捕魚。
蚵間里石滬的特色是以海邊隨處可見的鵝卵石建造,看起來圓滾滾的十分可愛。但這裡沒有河川入海,為何會有鵝卵石呢?原來此地曾是入海口,古石門溪將上游大量石塊磨成鵝卵石堆積在此,後來因為北部陷落為台北盆地,大約三萬年前發生河川襲奪,大漢溪就改從淡水出海了。
石滬是將石頭堆砌成海堤的傳統捕魚方式,讓魚群在海水漲潮時游進石滬,等到退潮水位下降後,被留在石滬內的魚群就能輕鬆捕撈。這也是動力機械拖網漁船興起前對生態影響較小的捕魚方式。石滬的堆砌訣竅是每顆石頭之間至少要有三個接觸點,這樣才有足夠的摩擦力以抵擋海浪的衝擊,還要考慮波浪的高度、方向與力道,才不容易崩塌。
而石頭之間還會有石蚵寄生,形成天然的白色黏著劑,讓石滬更加穩固。
其實石滬不只是捕魚陷阱,更是像珊瑚礁般讓浮游生物附著繁殖的居所,有了浮游生物便有以此為食的魚群棲息,而以海魚為食的鳥類也會增加,如此更能維持生態的完整性與生物多樣性。可惜近年石滬常被烤肉的遊客移走及受海潮波浪破壞,因此石滬修葺也成為非常特別的志工遊程。
想玩澎湖的「牽罟」卻搶不到機票?沒關係,也可以到桃園新屋的蚵間里體驗。除了「牽罟」,這裡還能體驗其他傳統漁法,例如類似牽罟的牽網和手叉網。
牽網是穿著雨鞋踩住漁網底部,一面在退潮的淺水中沿路拖網,其他人則在一旁潑水趕魚。雖說小朋友到了這個橋段都會自動轉為變相玩水,不過撈魚也是需要運氣,像我們夥伴拖了半天覺得好重,才知道原來是拖到好幾顆大石頭。
而手叉網是將漁網兩端以長型木材固定,放入水中像犁田般撈魚,在日曬較為輕微的桃園,玩起這樣的水上活動也是相對輕鬆。
至於海邊的第三個體驗,就是讓許多人都大呼好玩的「挖海瓜子」。
不過,在沙灘上挖海瓜子及貝類,絕對不像「摸蛤仔兼洗褲」這麼簡單,因為埋在沙子裡的海瓜子,看起來就和石頭沒兩樣,有好幾次都是我們用工具在沙石裡撥來挑去都沒看到,但有經驗的在地人一來, 她們的火眼金睛馬上就能從看似只有石頭的沙土中挖出不少海瓜子。
去了金門五次都沒挖到花蛤的我,翻弄半天,其實玩沙成分居多,好不容易當地一位姊姊幫我發現了一顆,結果我還是悄悄把那顆海瓜子給放回去了。
除了海瓜子和草蓆鐘螺以外,礫灘上到處都是俗稱的燒酒螺、石蚵和藤壺,還有紅螯螳臂蟹等。
往南望去,隔鄰新竹新豐巨大的風力發電機像風車般不斷地向我們招手,低頭一看,海灘上舉起巨螯的招潮蟹也不甘示弱,看來這裡也是認識潮間帶生態的好去處呢!
除了沙灘生態,步行到海邊的路途也是認識植物生態的好時機。走在這段曾是戰備道的防風林小路,大家都聽導覽員說了不少關於植物的小知識。
而這條在清領時期曾是「挑魚古道」的小路,走著走著,竟然真有位戴著斗笠、挑著兩籃魚貨的婦女出現,除了現身說法,讓大家了解此地在百年前就是家族男性在海邊捕魚、女性挑魚去賣的分工歷史,也讓我們挑起滿滿兩簍布製魚偶拍起網美照,真是十分驚喜的遊程安排呢。
若想一日遊,可搭配新屋蘭園養蜂場活動,早上是蜂蜜相關體驗,中午到新屋蚵間里的「桃園石滬協會」用餐後進行石滬生態體驗,以上兩地已有串連一日遊行程。
午餐就是石滬內抓的煎黑毛魚和在地蔬菜,十足家常味,這樣的一日遊不僅是相當生動的生態及食農教育,也是體驗在地生活的深度遊程,大家都說既特別又有趣,誰說國旅沒什麼好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