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祭的靜態亮點還包含國際沙雕LIVE秀、海廢共創行動與藝術家及學校社區聯手製作大型互動裝置。而動態活動也相當豐富,包括嗨歌放送、沙灘排球、水樂園泡泡趴、雲西廊帶遊程、夏日市集、淨灘嘉年華等多元體驗。
場外還有兒童清涼水樂園設有大型充氣滑水道和戲水池,不少遊客都是攜家帶眷來此盡情享受海濱樂趣。
由於活動完全免費不需門票,現場還設置超人氣療癒系IP柴語錄互動拍照區域、風格市集、主題集章活動、聯名周邊,粉紅主題酒吧營造派對氛圍。
場區內的三條崙海洋教育中心還有科技AR、VR等體驗設施,再加上免費提供四千份限定美食,吸引接近十萬人參與,萬頭鑽動,好不熱鬧。
鄰近的晁陽綠能農場更是另一個科技農業的典範,這座占地6.7公頃的農場是全亞洲首座結合農業、綠能、健康飲食、生態復育的太陽能農場。
在麥寮這個常年受汙染困擾卻也是日照時數數一數二的地區,從「友善土地,環保耕作」、永續生活的理念出發,打造太陽能溫室農場,是一座自產無污染清淨食材的農場。
農場中設置了「能源教育」、「環境教育」、「食農教育」與「樂齡學習」四大主題教育課程,提供豐富的體驗活動,如雲林黑豆茶包自己動手做、菇菇栽培室、過貓生春捲和泡菜菇DIY等,讓訪客深入了解綠能農業的實踐。
在麥寮這個被稱為「風頭水尾」的沿海地帶,遊客能從各種太陽能電板和綠電發電機器的介紹,了解綠色能源的重要性。園區包含綠能館、水生植物館等設施,太陽能屋頂下種植蔬菜,也製作加工品,實現「農電共榮」的低碳、循環、永續理念。
農場內的餐點使用本地特色食材,包括農場自種的菇類和薑、過貓等,體現了健康和綠色生活的理念。在這些看似輕鬆有趣的體驗過程中,在地農業、正確的飲食生活方式和生態環境所造成的影響,潛移默化的進入每個體驗者心中。
晁陽不只是觀光農場,更是環境教育的實踐場域,展示著如何在工業區旁打造出一片綠色淨土,讓遊客在品嚐薑汁汽水等特色飲品的同時,也能學習到永續農業的重要性。這座農場成功搭上發展綠電的浪潮,成為寓教於樂的太陽能休閒農場典範。
鄰近的台灣鯛生態創意園區是全台第一座AI智能養殖場,完全改變了傳統魚塭的既定印象。園區鋪設平整的柏油路面,太陽能光電板覆蓋的屋頂下方,是外觀如超大型充氣游泳池的AI智慧養殖設施。
超過一萬兩千尾舊稱吳郭魚的台灣鯛在池中游動,單一池塘的產量就能超越過往整片養殖區域的收成,電腦系統遠程控制,投料口自動投放飼料,瞬間引起魚群爭搶覓食的壯觀場面。
他們將原有魚塭填平改建,全數改為AI智慧養殖池,產能提升二十二倍,整個場域僅需三名員工管理。
科技養殖讓過去被當作低價商品的吳郭魚成功轉型為高級台灣鯛,成為台灣唯一同時獲得BAP與ASC雙重認證的生態保育漁場,產品外銷至歐美日韓加拿大等十多個國家,更成為全球首個進入太空的魚類食品。
SpaceX創辦人馬斯克的宇宙飛行計畫已將台灣鯛納入太空艙食物清單,這個首批能飛出地球的魚種,代表台灣養殖技術的重大突破。
台灣鯛還開發全魚利用產品,魚皮製作成手提包,魚鱗萃取膠原蛋白製造保養品,甚至研發人工敷料、人工眼角膜、機能性紡織品,從魚頭到魚尾完全利用。
造訪台灣鯛園區,除了料理及手工藝DIY體驗以外,不妨品嘗毫無土味的清爽台灣鯛魚湯,是親子出遊熱門地點。
口湖鄉是台灣養殖漁業重鎮,這裡還有個特殊的景點名為「好蝦囧男社」。老闆李富正是七年級生返鄉創業的代表人物。
他的祖父過去養殖鰻魚外銷日本相當富有,月收入可達40萬元,身上常配戴金條。
然而好景不長,由於單一物種密集養殖容易產生疾病,使用藥物被日本檢驗出藥物殘留後遭到退貨拒收,而池塘一旦使用藥物也無法再養殖魚類內銷,只能廢棄不用。
雲林也因養殖業過度抽取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問題而人口外移,全家只能北漂謀生。
李富正退伍後相當懷念兒時情景,號召七位朋友回鄉創業,歷經養石斑慘賠及長輩意見不同等波折,花功夫進修養殖技術,並開始帶客人撈蝦、導覽生態的重要性,終於站穩腳步。
「好蝦囧男社」現採用生態混養的低密度養殖方法,同一池塘內養殖石斑魚、台灣鯛、虱目魚、金錢魚等多種魚類。
蝦子扮演水質清潔員的角色,維持生態循環,病弱的蝦會被魚類吃掉,活下來的自然健壯,而藻類過度繁殖時魚類會清除避免水質惡化,如此逐漸建立生態平衡的食物鏈。
這種無毒安全的自然生態讓環境更加良好,養殖出來的蝦子較為健康,蝦子透明清澈被稱為白玉蝦,再加上採手工撈取不使用電擊,許多知名生機飲食通路的貨源都來自囧男。
昔日阿公廢棄的鰻魚池現在改造成用餐區域,走下階梯到池底用餐感覺相當特別。
這裡的香腸幾乎沒有肥肉,用料實在美味,現撈白蝦極其新鮮,有彈性又具脆嫩口感。
來此除了體驗好玩的撈蝦比賽,還能學到挑選蝦子的知識,原來蝦頭紅色看似帶卵的反而不夠新鮮。
口湖是重要的海鮮產地,現在台灣文蛤有四成都來自這個地方,產業轉型成功吸引青年回鄉,重現養殖王國的繁榮景象。
離開海濱科技園區後,前往歷史悠久的北港朝天宮,這座擁有三百年歷史的古廟香火旺盛,是台灣媽祖信仰的重要聖地。廟宇建築工藝精美,每年媽祖巡行活動吸引數十萬信徒參與。
北港遊客中心原為日治時期的登記所,建築保存良好,見證了小鎮的歷史變遷。中華路安和街一帶有特色的甕牆景觀,是道光年間用來壓船艙的酒甕堆砌而成,形成獨特的地方特色。
北港水道頭文化園區展示早期自來水設施,園區內保留1929年興建的淨水場建築。
從古蹟十角水塔(貯水塔)、抽水機房唧筒室到古色古香的日式廠長宿舍及員工宿舍,都古色古香,2021年完成修復,遊客可免費參觀這百年歷史遺跡,是了解北港現代化發展過程的重要場所。
北港糖廠創立於1910年,見證台灣製糖產業的興衰歷程,廠區內的五分車軌道與煙囪成為歷史性地標。
小鎮現設有公共腳踏車租借點,從朝天宮旁的遊客中心出發,只需10元就能騎乘穿梭於巷弄間,相當方便,是探索北港最環保的交通選擇。
北港老街美食是必定造訪的重點,位在朝天宮旁阿賢油飯攤的雙胞胎兄弟老闆手腳迅速、服務親切,許多當地居民會來排隊,每位客人點選的大量餐點和各種調味需求,老闆都能記住。
北港的麵線糊並非使用細麵線,而是類似一般麵條煮至糊狀,通常搭配滷蛋白,再加入滷汁增添麵線糊的風味,還可自行添加蒜泥或辣椒醬調味,一碗僅售20元,真是物美價廉,非常划算。
許多當地人愛點「泡蛋」,就是將蛋黃加入麵線糊混合泡成半熟蛋,也有不少客人將油飯泡蛋食用。至於剩餘的蛋白則製作成滷蛋白,入味軟Q是絕佳的配菜選擇。
從海濱音樂祭的現代科技到北港老街的傳統美食,從AI智慧養殖到生態混養創新,雲林西海岸正在顛覆既有的刻板印象。
這趟旅程不僅是聆聽音樂品嚐美食,更是見證一個地方如何在傳統與創新之間找到平衡點,讓年輕人願意回到家鄉,讓老舊產業重新煥發生機。無論是音樂祭的舞台魅力,或是北港麵線糊的在地人情味,都成為這片土地最珍貴的文化資產。
本文亦授權給網路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