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取得連結
- X
- 以電子郵件傳送
- 其他應用程式
踏入新北市坪林區,彷彿穿越時空回到那個以茶維生的純樸年代。作為位於翡翠水庫上游的山城,坪林不僅肩負著守護大台北地區六百萬人口飲用水源的重責大任,更承載著台灣包種茶的百年傳承。
在坪林眾多茶園中,寓意「以茶會友」新峯友茶網路評價相當突出,佔地約四公頃的茶園,主要生產文山包種茶與蜜香紅茶兩大品項。除了傳統茶葉外,第五代傳人也創新研發包種茶娃娃酥、包種茶糖、烏龍茶梅等融合在地茶香的創意點心。
儘管已經體驗過相當多次採茶泡茶的遊程,但我們在為時一個半小時的豐富行程中,從茶園實地導覽、親手體驗採茶、學習篩選葉子、揉茶技巧...
到被戲稱為「練鐵砂掌」的「徒手炒茶」,以及專業的品茗教學,還是覺得學到不少新知識及體驗。
在製茶體驗中,除了採茶以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炒茶殺青的過程,高溫炒製時散發的青草香氣瀰漫整個空間,接著進行揉茶步驟,透過適當的壓力破壞茶葉細胞壁,讓茶香得以釋放,同時為茶葉塑型。
由於這次體驗製作的是綠茶,因此體驗省略了萎凋程序,直接將親手採摘的茶葉進入後續處理,「自己採茶自己喝」。
品茗環節更是學問深厚,DIY採取「向天碗泡法」傳統技巧,有別於一般功夫茶的泡法,而是體驗茶葉盤商在買賣時採用的專業泡茶方式,能迅速判斷茶葉品質的優劣。主人還教我們不少評鑑茶葉好壞的方法,例如品茶時可從顏色較淺的茶開始聞香,逐漸深入感受茶湯層次變化。
針對不同茶種,水溫控制也有講究:例如輕發酵的烏龍茶和包種茶,適合以一百度沸水沖泡,好充分釋放茶香,而重度發酵又細嫩的蜜香紅茶,則建議水溫降至八十度左右再泡,才不易破壞茶葉的鮮甜。
從茶園下山後,不妨走訪坪林老街這條承載歷史記憶的古樸街道。保坪宮香火鼎盛,是在地居民精神寄託的核心所在,廟前廣場及周遭則形成了熱鬧的商業聚落。
儘管短短200公尺的坪林老街多為新式建築,看似不像一般的老街,但街道兩旁的傳統店舖各有特色,從手工製作的糊紙店到豆腐攤,從茶莊、藥舖到日用五金店,新舊文化在此交融並存。
坪林老街的建築樣貌饒富趣味,最引人注目的是用北勢溪石材堆砌的牆面。職人們將溪中採集的石塊依照傳統工法排列,有些呈現「人」字或「丁」字造型,象徵著昔日農家對家庭人力的需求;也有部分採用不規則排列,展現了不同時代的美學觀點。例如「坪感覺」茶食空間的兩層樓建築就是石砌牆面,這些從日本時代保存至今的樓仔厝,見證了山城百年來的歲月流轉。
街上飄散著各種誘人香氣,其中最著名的是經過長時間燉煮的特色茶葉蛋,店家運用當地特產茶葉燉煮長達三天入味,蛋殼呈現深邃的茶色澤,內裡飽含茶湯精華。
除此之外,還有運用茶葉製作的各式糕點及麵食,例如「福長商號」的茶香紅豆麻糬軟綿美味,以及利用山泉水製成的傳統豆製品,每一樣都承載著坪林獨有的風土滋味。
坪林農會樓上設置的「坪林茶產業博物館」,是了解在地茶業發展不可錯過的據點。小小展示空間免費對外開放,一踏入就能聞到特殊的香氣,原來是茶籽榨油後留下的一片片副產品「茶粕」所散發的天然氣味。館內陳列豐富,從茶樹栽培、製茶工序到茶籽多元利用,完整呈現了茶產業的各個環節。
若時間足夠,踏上坪林親水吊橋或漫遊觀魚步道,更能感受這個山城的自然魅力,為整趟文化之旅增添更多層次的體驗。
來到大台北地區的重要水源地,更可飲水思源,深入了解水資源保護的重要性。坪林地區受到臺北水源特定區的嚴格管制,限制建築開發與商業行為,正是為了維護新店溪青潭堰上游集水區的水源品質,確保大台北地區約六百萬人口的飲用水安全與潔淨,不受破壞與污染。
在這次難得的低碳旅遊中,最特別的體驗莫過於參訪平時鮮少開放的坪林污水處理廠。位在「臺北水源特定區環境教育學習中心」內,座落於北勢溪匯流口的現代化設施,是翡翠水庫上游地區最早的開放式污水處理系統,肩負著捍衛水源、維護區內水質穩定的重責大任。
統計顯示,平均每人每天使用將近三百公升的水,而污水處理廠的任務就是將鄰近地區的家庭污水徹底淨化後才排入河川,而淨水廠則是從河川取水淨化後供應自來水給各家庭,形成完整的水循環處理體系。
經過導覽,我們才逐漸了解,這套精密的淨化系統包含前處理、生物處理及三級處理等階段,從攔污柵過濾大型雜物開始,經過沉砂除油、微生物分解有機物、混凝沉澱去除懸浮物,最後運用加氯、臭氧與紫外線等多重殺菌程序,確保處理後的水質完全符合環保標準才排放入溪。
這趟坪林低碳之旅,不僅讓人見證山城如何在環境保護與觀光發展間取得平衡,也讓人們在品茶之餘飲水思源,充分體認了坪林的限度開發,對大台北水源的寶貴貢獻,進而更加重視珍貴的自然資源。
本文感謝新北市政府邀請參訪。
















